
鋼結構在初步設計階段可能無法完全預見到承包單位加工制作中節點焊接存在的困難,在圖紙會審階段,經各參建單位討論后,由承包單位對結構受力復雜的節點進行深化,會將部分原有焊接節點改為鑄鋼件,減少“米”型節點等多支管匯交部位焊接應力集中對結構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結構的安全性;讓焊接位置轉移到鑄鋼件鑄管處,給焊接施工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利于施工質量控制。由于這部分節點的變更,使得鑄鋼件占鋼結構的比重急劇增加。據相關資料介紹,目前國內生產一噸鋼材約需要1.6噸煤,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每噸鋼材消耗0.6噸煤相比,鑄鋼件的生產成本很高,再加上鑄造工藝、熱處理、運輸等各方面原因,鑄鋼件的綜合單價遠高于常規鋼結構的造價,對于成本控制有很大影響!

鑄鋼件在鑄造廠制作生產完成后進場驗收時,其外部質量(粗糙度、表面清理、幾何尺寸)、理化性能(化學成分分析、拉伸、沖擊)、無損檢測(射線、磁粉及超聲波)均要求鑄造廠出具檢測報告或合格證書,而對于鑄鋼件重量的檢驗,當為實行首件制的做法上,即在第一個或類似型號按圖紙驗收合格的基礎上先進行稱重計量,對于后續鑄鋼件,基本不再進行,這樣對于整個鋼結構其他鑄鋼件的重量是否達標就難以把握。
設計單位對鑄鋼件在設計圖紙中基本會明確牌號、熱處理方法等,對于尺寸公差等級及重量公差等級要求容易忽視。承包單位自身一般不具備鑄件的生產條件,多數委托專業鑄造廠進行生產,對于鑄鋼件的深化設計,承包單位在建模及結構分析上也會存在短板,可能將有些部分的鑄鋼件深化設計一并交由鑄造廠進行,這樣承包單位可能存在鑄造廠鑄鋼件深化的基礎上被增加重量,這對于鑄鋼件的重量把控又提升了一個難度。建設單位及監理除在駐廠監造過程中能對首件鑄鋼件進行重量檢驗,后續鑄鋼件的重量抽查就沒有規范依據,工作推進有一定的難度。在工程計量時,沒有專業的軟件配合,造成外型復雜內腔不規則的鑄鋼件難以計算出準確的重量之情況,對現場鑄鋼件重量審核和造價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